关于在基础教育领域推广“五育并举”的建议

2021-01-22

  一、基础教育困境和原因分析

  为了改变本市基础教育工作中偏重文化知识课程,依赖应试教育模式的状况,上海地区自20世纪末就开始了开展“素质教育”的探索,各种文件下发不少,主管机构级别也相当高,二十年来有所改变但效果有限。社会公众长期诟病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沉重、应试教育取向顽固、体美教育空间受到普遍挤压、德育课程偏重说教、劳动教育流于形式等状况依然普遍存在。为此,“五育并举”的呼声,再次受到教师、家长的共同关注。

  在系统调研中发现,基础教育领域的工作者始终在努力提高认识,主动积极地探索,但无法在学生素质教育上取得有效进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时下中小学教育的活动空间中,文化课程的比重和应试选拔的压力持续上升,不仅是学生,就是教师的自由可控时间也十分有限,基本无暇关注专业课程之外的事物。因此,“五育并举”不应该仅仅是教育空间与时间的重新组配问题研究,而是要去寻找系统整合“五育”资源的途径,让“德、智、体、美、劳”的“五育”融合并内在于所有相关课程之中,让“素质教育”内蕴于所有教学环节,真正帮助学生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民办双语学校的教育改革探索及其体悟

  本次调研以“民办双语学校”作为主要切入口。民办双语学校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于民办双语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给予了较大的自主权。二十多年来,民办双语学校在学校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等个领域进行了长期持续的探索,学校在德智体美劳整合教育领域逐渐积累了初步的经验。具体而言,其成功探索主要有以下前提:

  1.相对于公办学校,民办双语学校管理机制比较灵活,获得的教育资源渠道多元,内容丰富,为学校课程教育的创新探索提供了基础条件。

  2.民办双语学校的课程改革创新有较大的自主权,具体措施与落实效果多为本校教育进展的纵向比较,较少受到行政管理部门的干预,教研人员没有多余的评比压力,也不会出现“作秀”的必要,由此为教学研究人员进展提供了科学健康的环境。

  3.民办双语学校因为生源的特殊性,学生的升学通道明显多元。由此,学生无须为统一的线性化应试项目而空耗精力,学校教育改革的空间由此增大,众多探索性项目得以放手实施,学校与学生共同得益。

  4.民办双语学校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相比,在德育、智育、劳育三方面更接地气,能够贴合当代中国的国情,在教学实践中有效推进当代世界文明理念与传统文化精华的融合。

  本研究课题的两位负责人来自上海具有代表性的两所民办双语学校――协和双语学校与平和双语学校。通过梳理和分析两所学校的优秀实践案例,为普通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提炼了“五育并举、融合贯通”的操作建议。这些建议也可以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供参考。

  三、推广“五育并举”的参考建议

  1.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倡导、宣传“五育并举”的理念,各学校要在五育课程的融合贯通上提出实质性举措,以丰富多样的教学课程,补齐各自的教育短板。在“德、体、美、劳”等教育中主动探索学生的实际体验模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课程选择。激发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关键在于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感受和领悟各种社会行为规范,养成健康的价值标准,学会自我选择,具备自我负责的独立意识。

  2.对学校管理多年来的各种政策、文件等,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调整,旨在给予学校管理层足够的自主空间。为“五育”并举的实施,找到更多适合中国国情的创新措施。同时,对所有课程教育的成效评价要认真梳理,反思利弊得失,探索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让“一刀切”的传统评价模式退出历史舞台。

  3.鼓励家庭、社会、学校之间开展协作,注意多种社会教育资源的发现与引进。在非文化知识教育领域,建议允许学校利用不同社会资源,在“德、体、美、劳”的课程和内容设置上,让学校自主探索弹性设置和课程整合,为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发展提供创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