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振兴老字号企业的建议

2021-01-22

  近年来,上海围绕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的品牌建设要求。“上海老字号”是城市历史文化的代表性载体,内涵并传承了城市工商业的血脉,具有重大的人文价值提升空间。

  “上海老字号”产品或服务,曾经长期享誉全国,名传海外。但在社会经济活动长期失范的环境中,众多老字号产品逐渐湮没,甚为可叹。当代社会将提高大众生活质量重新提上了议事日程,重振“上海老字号”理应是各行各业落实操作的具体抓手。市商委的数据显示,上海有国家级“中华老字号”180家,加上本市认定的“上海老字号”42家,合计222家。需要在此基础上传承工匠精神,发扬海派文化内涵,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梳理现有品牌,分类规划发展路径

  传统上海老字号主要是手工业或饮食服务类企业,现状差异较大,重振工作要防止简单化的一刀切模式。建议分类处理,制定不同的重振推进举措。

  对于较早改为国企并正常经营者,建议把重心放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落实领域。“老字号”企业规模一般不大,与国计民生关联有限。建议适当放开,让具有专业技能者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经营管理,为企业品牌重振提供专业保障。

  暂时缺乏明显发展前景的国有企业,需要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彻底松绑,以激励企业提升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努力争取相关社会资本融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空剩“老字号”名称,但无实质经营或规模微小的企业或组织,建议在明晰老字号商标等知识产权归属后,进入品牌交易市场,让社会资本接手经营,管理部门提供阶段性政策倾斜,帮助其绝地重生。

  二、深化企业改革力度,推进老字号企业建立现代管理机制

  运营正常的国有老字号企业,无论是否进入混改模式,都需要进行现代经营模式改造。通过建立健全企业董事会机制,实行职业经理人管理,完成企业的现代管理体制建设。在这一过程中,既要保证国有产权的安全,也要提高经营管理人的主动性。现在的问题不是能不能做,而是必须去主动探索,积极实践。否则,重振“老字号”将永远停留在纸面上。

  三、以优质更新产品来吸引、培养新生代消费者

  重振老字号需要关注的另一方面是把握市场需求。让用户喜欢并记住“上海老字号”。以往发扬传统的理解,大多关注于产品的质量和本色,当代社会生活节奏高速变化,老字号要面对的将是一代个性化凸显的都市青年群体,需要以深化改革的思维引领重振的实践。

  为此,老字号重振工作不仅要保持传统特色,更要关注产品的更新方式。日用类产品要研究各年龄段用户的关注点变化,突出便利化。食品类企业在坚持口味、形状等传统的同时,要思考包装、便携等手段的更新。城市社会消费潮流在不断变化,大都市的消费潮流会逐步波及到二、三线城市,只有始终站在潮头上游,“上海老字号”才能重回巅峰,再领风骚。

  四、完善政府职能,在知识产权领域为老字号保驾护航

  “上海老字号”总共才200家左右,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做好这一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市政府倡导的四大品牌建设目标。企业深改、扶持政策与知识产权保护三者同等重要,缺了任何一条,品牌建设的资源投入就可能空耗。

  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实施难点,在于保护主义藩篱难以拆除。为此需要市级行政机构承担起责任,将此类操作列为刚性指标,纳入行政考核系统,让看起来很难的事变得简单易行。即便是出现跨省市地域的知识产权侵犯,只要“上海老字号”能够保持质量稳定,持续创新,配合适当宣传应该可以有效遏制。

  五、主动清理历史遗留问题,让专业技能人员入沪定编具备规范

  老字号品牌企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如资产性质、现有企业归属与管辖权限等,由企业自身处理很难操作。需要市级行政主管部门主动采取措施,扫清历史沉疴,帮助老字号企业轻松上阵。同时,老字号重振也会带来专业技能人员回沪、入编、家属安置等程序性障碍。建议本市分管部门列出相关人员清单,制定解决方案,报市政府一次性解决。此举也能够为今后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入沪、定编等,提供一个创新的管理、操作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