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建议

2020-01-10

  2018年民进上海市委向中共上海市委提出“打造技术转移之都”的建议,将技术转移作为上海核心产业来定位和打造,被列入去年底中共上海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报告。一年时间以来,上海市科技党委、科委、科创办等单位积极推进,在营造科技成果转化大生态体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上海在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上仍未完全破题。

  李强书记上周一在上海交大视察时指出,创新已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对上海这样一个高校、科研机构集聚的城市尤为重要。

  我国已积累百万亿级等待唤醒的科技成果资源,我国的发明专利数量已连续八年世界第一,但科技成果转换率不到30%,仅是发达国家的一半不到。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实现其价值属性,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业具有社会公益性,我们要确立科技成果的特殊属性,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为上海创新策源产生无限新供给,新动能。民进上海市委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我们建议要解决四大问题,要解决技术转移中科技成果权属的问题,建设技术转移中“轴链”-技术经理人队伍,发展技术转移中科技成果培育孵化的商业模式,助力打造 “技术转移阿里巴巴”信息与服务平台。

  一、要尽快解决技术转移中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权属的问题

  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是技术转移中的首要问题。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和政策将科技成果等同于国有资产,出于对“国有资产流失”和“追责”担心,高校院所 “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的政策一直举步维艰,严重阻碍了上海科技成果的技术转移。事实上,近年来,兄弟省市已有突破,四川省采用“混合所有制”方式,在确认科技成果权利之初允许将科技成果的部分所有权分配给科研人员;北京市最近刚出台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规定“高校院所可以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全部或部分赋予科技成果完成人”,而上海已经落后。为此建议,上海要解放思想,尽快出台政策允许将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全部或部分赋予科技成果完成人,激发科技产业活力,进一步解放科技生产力。

  在税收上,《上海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实施后,上海一些高校采用“高校直接作价投资”的模式促进教师创办企业。但现行税收政策要求高校在尚未获得任何收益时,股权转让发生时就缴纳企业所得税。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以来,截止2019年10月在沪高校通过办理手续开展的教师创业项目仅有57项。建议上海市税务机关积极向国家争取税收优惠措施,以税收杠杆激励科创企业的培育。

  二、要大力建设技术转移中“轴链”-技术经理人队伍

  技术转移的成功与否,离不开一大批专业从事科技服务的技术经理人。据统计,上海目前高校院所和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专职从事科技服务仅千人左右。上海专业从事技术转移服务的技术经理人数少质弱。

  技术经理人是一种高级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技术转移和技术经理人的学历教育和学科建设基本空白,十分缺乏专业化技术经理人员,建议依托高等院校设立一批技术经理人培养和培训基地,纳入上海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从快出台上海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相关政策,建设一批专业化技术经理人队伍。同时鼓励各级科研人员以“兼职”形式,从事技术转移的相关经纪和中介工作,发展壮大技术市场人才队伍。

  三、要发展技术转移中科技成果培育和孵化的商业模式

  科技成果从A到C,往往缺乏B的有效接续,这就是最后一公里,一项科技成果要最终形成产品,产生效益,通常需要对实验室成果进行培育、孵化和产业化,如概念验证、中间试验等,上海技术转移中科技成果的培育、孵化常常是“等、靠、要”的状态,缺乏有效的商业模式。按照美国硅谷成功经验,这些主要由天使基金、种子基金、风险投资来完成。上海亟需出台财税政策,积极引导风投投资于早期项目成果,培育一大批民营科技成果孵化和中试机构,形成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架起技术与创业间的桥梁,以市场机制促进科技与金融有效结合。

  四、助力打造“技术转移阿里巴巴” 信息与服务平台

  目前,在国内技术转移市场上,基于大数据、移动终端等现代信息手段的技术转移与服务新模式、新方法的商业模式尚未形成,导致在技术供应和需求上“盲人摸象”。

  要助力打造“技术转移阿里巴巴” 信息与服务平台,形成技术拥有者、技术需求者、技术服务者、资本拥有者组成的四合一市场,为技术转移各方提供知识产权、法律咨询、技术评价、中试孵化、投融资、技术交易等综合科技增值服务,形成一个万亿级的面向全国甚至全球的技术转移产业,推动上海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技术转移网络重要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