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两会传真 > 稿件

市政协举行专题会议 上海民进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2018-01-26

  黄震:各位委员、各位同志,根据市政协十三届会议议程安排,今天上午在这里举行专题会议。专题会议讨论的主题是“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打响城市文化品牌”。市委市政府领导对市政协全会期间的专题会议历来都非常重视。文化品牌是一座城市的金字招牌,承载着城市的精神品格和理想追求,担当着为城市塑型铸魂的责任,也体现了城市的吸引力、创造力和竞争力,打造一批上海在国内外知名的文化品牌,对上海彰显城市精神和品格、构筑新时代的战略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上海拥有丰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坚实的文化发展基础,市十一次党代会为上海文化绘制美好发展前景,这些都是上海打响上海品牌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上海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最近市委市政府又印发了《加快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也就是文创50条,就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这些都为上海打响文化品牌指明了方向。市政协历来非常关注和聚焦上海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等上海文化建设,开展过一系列的调研包括各种形式的视察、考察,利用提案、建言、社情民意等履行职能。对中共一大会址进行调研,围绕上海建立卓越全球城市的文化路径策略研究也开展过相关的课题研究,重点提案办理,为上海文化建设出谋划策。今天的专题协商会议,请在座的各位政协委员从不同的工作领域、不同的视角建言献策,非常希望听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同大家一起分析现状、交流思想、共商城市文化品牌发展大计。

  胡卫:刚刚听了打响上海城市品牌的题目,我感觉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在这么多年的积淀和传承过程当中,实际上是融合的过程当中,已经形成了上海特有的城市性格和城市精神,我认为这种城市精神和城市性格两个方面反映出来了,第一个就是我们海派文化的硬的环境。过去可以看外滩等,但是上海的建筑是有历史文脉的,从石库门文化到里弄的文化。第二,软环境的海派文化实际上有江南文化的基因。我认为融合起来成为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的特征,这个特征就是精致、开放、包容。首先,上海之所以成为海派,一定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一定具有开放和包容性。其次,上海一定要强调创新改革。

  潘向黎:更加注意让江南文化进入大上海的毛细血管。上海历来就是江南的一个代表城市,上海江南文化的底色是一直在的,所以现在应该呼吁让江南文化强势回归上海市民日常生活,让它不是成为追忆对象而是日常生活一部分,不是仅仅成为文化推广的口号,而是进入毛细血管之中,具体说就是江南元素在城市生活当中方方面面应该再加强。比如微型园林、江南文化风格的建筑、戏曲、音乐、绘画、美术文化、诗词文化、茶文化、家族种族文化、节庆文化等。比如《茉莉花》这首著名的歌曲,还有丝绸文化、非遗手工传承等。上海的文化、艺术、文学、音乐方方面面的人才以及资源都是有的,关键是怎样更好整合。上海是江南文化代表城市。现在正好呼应长三角互动关系,非常高兴的是在市政府工作报告和今天讨论会议当中看到这么醒目的“江南文化”四个字,我认为接下来有非常多的事情可以做,而且提升的空间非常大。如在城市管理方面对流动的卖白兰花、茉莉花的提篮小贩的人网开一面,这些人本身是流动的江南文化余响,非常优美,既不妨碍市容,也没有影响交通出行。还有微型园林,上海很多带“园”字的路都是园林遗存,建议不要把这些花园搞的很西式,还可以恢复一些微型的江南园林。

  何少华:文化是民进的主要界别之一。中共上海第十一届三次全会强调,要以更加扎实有力的行动在落实国家赋予的战略任务当中构筑上海发展的战略优势,打造上海的四大品牌建设,在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具体措施上又颁布了上海文创50条,这是上海文化制度供给的升级版,也体现了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以及上海文化事业发展的目标追求。目前上海标志性舞台剧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上海专业剧场的演出市场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经济社会孵化和衍生效应。二是上海原创的舞台剧缺少能够作为城市名片标志性的精品。为此建议:第一,精准政策引导,对创作和制作顶层上应有相应的规划和引导。扶持打造上海舞台剧的精品力作,要结合数字时代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加以积极推广,演出机构要摒弃短期利益,精心打磨作品。 第二,要改革补贴机制,抓剧目补贴为票务和剧目补贴双轨制。上海本土原创并不缺乏好苗子,比如上海歌剧院的《春江花月夜》等,但是上海立项补贴政策使得剧作打磨和整体推广都缺少打造精品的机制支撑。 第三,引导创作、制作、演出机构同向发力,挖掘旧作和新作并行,每一个剧团可以反复打磨1-2个标志性的精品,作为上海文化品牌的城市名片。第四,把剧院群的发展与推广纳入到区域的发展规划,特别是要融入到旅游线路设定,把上海标志性舞台剧精品作为上海旅游产品来加以重点推广,把上海文化品牌打造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鲍英菁:传承上海文化基因,建设上海电影艺术新坐标。电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象征,是国际化都市最重要的文化支撑,好莱坞是美国文化输出的先锋,艺术电影是法国文化代表,歌舞电影是印度文化的标志。上海也曾经因为文化、戏剧、电影、绘画而被大家看为只能望其项背而不可超越的东方巴黎,而中国电影、上海电影在中国近现代史当中曾经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成为上海文化的品牌。上海应该在新的时期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上再做出独特的新贡献。为此建议:第一、占领电影产业金字塔尖,注重电影品质创新。受市场化影响,电影越来越重视观众感受。因此在电影内容创作中,可以开拓出新的方向和新的模式,集聚优秀的电影原创人才,推动电影优秀内容生产和独立制片的发展,形成电影创作制作的高地。第二,占领电影艺术技术龙头,注重电影技术的创新。要着力支持创新科技与电影艺术的结合发展,运用社会、市场、政府三轮驱动建设全球一流的科技创新金字型的制作中心,打造上海电影高科技制作的基地。 第三,建设电影生产的地标载体,推动全球影视创作中心的建设。

  王浩:江南是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概念。江南区域文化的诞生地长三角地区,在中国文化版图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为此建议:第一,挖掘和弘扬能够形成共鸣的文化价值观。在上海城市精神当中可以找到江南文化发展脉络,但是要发展江南文化首先要立足长三角地区血脉相连、相伴相依的地理来挖掘具有共鸣的文化基因,并将其作为传承、创作、推广的题材和内容,在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城市群发挥引领作用。第二,打造基于同城建设的文化朋友圈。现在交通非常通达,已经使同城现象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协作发展的特点,江南各具文化特色的城市实际上已经串联起来了,应在这个基础上打造更加紧密的文化朋友圈来串起文化发展的战略联盟,让独具特色的江南文化能够更加充分展现在世人面前。第三,擦亮具有江南特色的文化新品牌。文化品牌是一座城市的金字招牌,彰显一座城市的吸引力、创造力和竞争力。江南文化崇尚精致、精细,也崇尚开放、融合,现在在江南文化圈当中各个城市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很多具有盛名的文化品牌,比如上海市民文化节、钱塘江国际文化节、苏州七夕文化节等,要让这些文化新平台,为长三角地区的江南文化引来更多的关注目光,集聚更大的人气!

  吴焕淦:大家知道,1843年在上海形成了海派中药文化,上海海派中药文化通过不同阶段的努力形成了不可复制的文化,这些海派中医有不同的特色和文化特点,形成精彩纷呈的中药文化。上海有54家海派中医流派。2010年,中医针灸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市是老龄化城市,老龄化达30%以上。中医文化和中医药知识进小学、社区、家庭非常有意义。第一,建立海派中药文化博物馆。上海只有一个中医药博物馆,还是在大学校园内,建议专门建一个海派中医药文化博物馆,还可建中医药特色公园,这样可以让老百姓在中医药特色公园直接接触中药文化和中药知识。4年前,将国际中药园区放在嘉定,另外上海市中医医院分院也设在嘉定,这是很大的举措。第二,让海派中药文化知识走向社会。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专题会议发言

  卢慧文:应改进上海房屋租赁市场管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频频提及年轻人才,他们应该在上海安居再乐业。目前他们主要依赖的租赁房屋,出租房屋管理权限分散,制度系统不健全,法律体系建设还不完备。为此建议:第一,政府要引领法治和制度建设,明确管理条线和职责,提高租赁双方和中介机构的违约违法成本,营造一个公平交易、诚信交易的氛围。第二,要打造一个统一的房屋租赁网上签约平台,签约、登记、缴费、开票都在这个平台上统一进行。

  蔡永洁:针对上海数十年城市建设,我们做了一些研究,认为在上海的既有存量空间里面还可以大有作为。第一,城市建设开始转型,从大拆大建到城市微更新。大拆大建是通过大开发商推动的。城市微更新需要政府跟小型开发商共同合作,减免土地转让金,这样城市微更新可以迅速的发展。第二,关于新城的问题。陆家嘴不仅是上海的标志,也是全中国的标志,具有示范作用。其实陆家嘴的容积率和建筑面积至少可以再翻一倍,这意味着不需要去开发新的土地,利用既有的城市空间,可以再建大量的建筑,同时通过这种建造,还可以大幅度的提升空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