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本市民营医院健康发展的建议

2020-01-10

  近年来,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在不同层面出台一系列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院的政策,社会资本投资医疗健康产业热情高涨,民营医院在数量增加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及时调整管理机制,以保证社会医疗服务体系获得科学高效的发展。

  一、民营医院发展状况分析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2月,全国有公立医院1.2万所,民营医院2.1万所。民营医院在数量上超出了公立医院,但服务量仅占13%,规模相对较小,90%民营医院的床位数少于100张,且80%左右的民营医疗机构营运效益逐年下降,出现了发展瓶颈。上海地区医疗资源密集,三甲医院林立,民营医院更是压力巨大。通过实地调研本市天佑医院、杨思医院、君康医院、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等民营医疗机构,发现难点主要在三个方面。

  1.专业骨干医生配置不足制约了医院自身发展。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本市高水平医生集聚于三甲医院,民营医疗机构只能聘用少量公立医院的高龄退休人员,而各种规定的疏漏,使得当代医学院毕业生在民营医院看不到发展空间,不愿意将民营医院作为自己就业方向首选。大部分民营医院因此无法构建起专业人才梯队,医疗服务水平也难以获得提升。同时,民营医院投资者在医院专业管理科学领域知识局限较大,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运营模式缺乏规范,也是影响专业队伍建设的障碍。

  2.民营医院与社会医疗管理体制吻合度不足。医疗管理体制改革在探索发展过程中,兼顾民营医疗机构力度显然不够。如国家政策已经允许专家医生自主选择执业医院或多点行医,但公立医院管理机制还停留在“单位人”阶段,民营医院因此无法获得政策红利。再如公立医院在取消药品批发差价时,能够获得行政性补贴,而民营医院则缺少这一块,不得不寻求其他途径解决,自然影响了民营医院的医疗秩序和服务环境。

  3.民营医院缺少定级标准和规范,缺乏社会认同。民营医院历史较短,与公立医院的公众影响力差距甚大。虽然国家政策在原则上鼓励民营医院的发展,但行政管理机构对民营医院在定级和床位扩充等操作环节管控严格,应行了了民营医院口碑的形成。民营医院的社会公信力迟迟不能形成,使得优秀医护人员不愿意向民营医院流动。部分民营医院因此寻求以经济指标等方式吸引医生加盟,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二、促进民营医院健康发展的若干建议

  1.探索医疗专业人才合理流动渠道,解决民营医院人力资源不足难题。真正落实医生多点执业政策,允许具备规定资质的医生直接向医疗机构所在地行政部门注册行医。让专业医务工作者真正获得“社会人”身份,才能有效解决民营医院缺乏高端医疗人才的难题。可积极探索自由执业、个体与医疗机构签约服务和组建医生集团等多种执业形式。推动公私立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化。行政管理机构应尽快出台医生和高校医学毕业生在公立、民营医院聘用和任职的基本职业管理标准,消除传统管理体制下的人员待遇级别差异,营造公平公正开展医疗活动的基本环境。

  2.以“医联体”建设为抓手,由公立大型医院携手民营医院,共同建设服务市民基本需求的医疗服务系统。所有民营医院参照公立医院的统一标准给予定级,或定期根据发展规模和效益调整级别,在此基础上融入“医联体”开展社会服务,以最大限度发挥社会所有医疗机构的服务效能。公立医院,尤其是高等级医院在专家资源、设备资源、管理资源等多种渠道上提供专业指导,让民营医院在服务和管理上尽快走上专业正轨。

  3.区别管理民营医院,支持部分民营医院探索特色发展路径。民营医院基础建设大多源于社会资本投入,有着多元化的诉求。上述一、二条建议主要适用填补地区医疗服务网点空白,补充需求不足的大众服务类民营医院。对于针对专门服务对象或服务特殊医疗需求的民营医院,需要个性化对待。行政管理部门主要关注点在于此类医疗机构的执业能力、营运规范、以及国家医疗活动法规的执行等领域,使之成为健康社会建设的积极因素。